清山君

MCN与个人创作矛盾下的视频创作初心

180浏览 2025-5-4 日常 MA103055

YouTube(中文俗称“油管”)的第一个视频是由其联合创始人之一贾德·卡林姆(Jawed Karim)上传的,标题为《我在动物园》。视频市场仅为18秒,拍摄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动物园(San Diego Zoo)的大象围栏前。贾德·卡林姆站在镜头前,指着身后的非洲象说道:好吧,我们现在在这里,站在大象面前。最酷的是它们有长长的鼻子,这真的很酷。这就是我要说的。画质粗糙,内容简单,但具有历史意义。展示了YouTube早期“分享普通人生活片段”的核心理念。这个视频开启了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视频分享平台的历程。截至今日,YouTube已拥有超过20亿月活跃用户,涵盖从个人创作到专业媒体的多样化内容。

显而易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早期的油管,还是快手抖音,亦或者是ab站本身,多多少少都被这种思潮所影响,其中也包含了一个特定意义上的时代名词——互联网精神。

我们也许很难去具体探究为什么视频平台会发展成如今这样的模式,这可能是规模发展的原因,也可能是up主和平台双向选择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也许还是互联网精神本身是不可持续的,有人亦有用爱发电之外的想法,把这种事情当做全职的想法。用那几年最自嘲的话来说,要恰饭的嘛。很显然,创作者和平台都在尝试做点什么,于是MCN悄然降临。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多频道网络”的简称,是围绕内容创作者(如YouTuber、短视频博主等)提供支持服务的机构或公司。它通过整合资源、技术、资金和商业合作,帮助创作者扩大影响力、提升内容质量并实现商业化。可以说MCN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却与视频创作即分享普通人的创意和想法,发生了极大的概念冲突。某种意义上来说,视频创作变味了,从创作变为了为了创作而创作。

MCN的发展同样挤占了个人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尽管一个创作者本身是一体机的情况下,缺乏明确的前期资源支持,那么在MCN机构遍地都是的目前,也很难起号发展。甚至难以满足最基础的流量需求而非激励需求。不止如此,加入MCN机构的创作者同样饱受合同纠纷以及陷阱困扰,这不得不让人思考MCN机构存在的合理性。

未来路该怎么走?也许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和妥协应该是必须的。让一部分创作回归创作的同时保持热爱和趣味性以及最基本的互动,同时,也应该让MCN制度变得更加合理,从而发挥本身应该发挥的历史价值。创作是多彩多样的,制度亦是如此。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思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