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辩一届一辩正方: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的进步
各位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
你们好,我是正方一辩辩手inkfreedom。我方的观点是: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的进步。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想过,什么是“的低得”呢?定义上来说,这是三个结构助词;语言上来说,这是三个日常常用词;从意义上来说,这是现在汉语进步的一大里程碑。
我再次强调,我方的观点是,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的进步。这将会是现代化汉语言文学的一大进步,也是中文走向简洁高效的必然选择。
首先,语言的进步是一个从繁琐复杂进化到简明高效的过程。
1946年,日本编纂《当用汉字表》进行语言革命的时候,就削减了半数汉字;早在18世纪的英国,也逐渐将“thou/thee/thy”之类晦涩难懂的古英文词汇语法简化为现代明朗上口的"you/your";放眼国内,为何新中国之后会有着繁体/简体之分?恰恰说明了语言的进步就是由繁入简的过程,而现代化的进程必定会将“的地得”淘汰简化为一个“的”。因此,我方认为,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文字系统的进步。
其二,语言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传递信息。
譬如,"开心地笑"与"开心的笑"在实际语境中无本质差异,既然如此,为何我们的学生们还要浪费大把的时间在此类无关紧要的字眼上呢?教育部教材司数据显示:小学生掌握"的得地"平均需要23课时,而隔壁新加坡华文教学大纲2015年取消强制区分后,学生写作流畅度提升40%!更何况,古汉语也并无此区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就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都已注明:"的"可替代"得""地"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认为: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语言系统的进步。
当然,语言的通俗化也是发展语言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现在数字时代的大趋势,语言的网络口语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诸如“典孝急乐蚌麻”之类的经典单字精髓,这些被极简到只剩一个字的网络通俗用语,恰好构成了网络环境生态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而事实上,许多网民并不分得清“的地得”三字,国家语委2020年调查显示:网络环境中"的"误用率仅3.2%,远低于传统书面语17.8%的错误率。最重要的是,你说的这些对于中国人来说偏俚语似的表达外国人听不懂啊,如果要想推动中文国际化传播、中文跨文化传播,将三字简化为一个轻松易懂的“的”不是更手到擒来吗?因而,我方再次强调观点:将“的地得”简化为“的”将会是中文文化系统的进步。
我方还需要强调的是,将本来复杂的三字系统简化为单字系统的"语言精确性受损"这一说法事实上并不成立。汉语是强语境语言,有谁说"慢慢走"和"慢慢地走"会让你认为内容不一样?更何况量词"个"的泛化都未曾影响交流,表达效率反而促进了不少。
从甲骨文到二进制代码,中文每次简化都是文明的跃升,都是文化的二次传承,都是语言文学的再度伟大,我们有什么理由用19世纪的语言规则束缚21世纪的中文?简化不是退化,而是进化;统一不是倒退,而是向更包容、更智慧的语言未来迈进!
让我们获的,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