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quTan

【杂谈向】以劳动成果的视角看待文艺作品

28浏览 1天前 日常 MA103799

熟悉我的观众应该知道,我的个人分析考据类作品来自于我亲身生活经历,它被创造出来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行事逻辑,用于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什么凭空构造的一堆理论,用来强行灌输给读者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最近我在制作一个视频,是用绿坝娘和东方栀子等形象翻拍《神秘的流星》。我计划在6月11日苍绿祭的时候发布。创作一部作品不是仅通过思维活动就能完成的,我得付出实际行动,亲自创造出这部作品所需要的素材等内容。

我创作的过程是先绘制铅笔稿,再在电脑上照着描一遍。看我日记的人应该知道这些。我要创作的作品一共需要34张铅笔稿。虽然我目前绘制线稿的速度已经很快了,但34张铅笔稿对于我依然是一项很耗时的工程。我在这个过程中想到了埃尔热先生(丁丁系列的作者),我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绘制的铅笔稿要是换算成漫画的分镜格子,其体量可能只能对应《丁丁历险记》中一到两页的剧情。而一本《丁丁历险记》有62页,一整套有22本,我是可以想象得到埃尔热先生要创作出这些作品,需要花费多少心血。

我小时候是很敬佩埃尔热先生的,不止是因为他创作的故事丰富了我童年的精神世界,也在于《蓝莲花》中展现的国际情怀。长大之后,随着我对埃尔热创作经历的了解以及亲身创作的感触,是我愈发崇敬埃尔热先生了。

进一步地,我还想到了其他漫画作品。 因为我想要重振鬼畜和acg相关内容的决心极为强大,它驱使着我把画技练到了3到4分钟手绘就完成一个无服装细节的人物线稿。但这种极致效率是在我产能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它的代价是对画作的精细度进行极致压缩,即,我的作品大多是画到刚好能看就行了。但有些作品不是如此,比如我最近在补的《暴走邻家》,它的线条(动漫画风)、上色(全彩)等画面就要复杂得多。



在丁丁的官方网站里写着这样一句介绍:“…这是被所有7岁到77岁的年轻人崇拜的英雄”,然而我询问了我在B站上结识的一些朋友,他们中的大部分表示自己没有看过这套漫画,有的人只是听说过。

当然,这里我不是指责人们对经典作品视而不见什么的,我只是单纯感到惋惜,埃尔热先生花这么多心血创作的作品,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丁丁历险记》还算是这里比较知名的,这世上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作品同样被人淡忘了。我在那之前在贴吧、B站乃至于纸质媒介中都接触到了很多今人迹罕至的作品,有传统形式的漫画小说,也有作为新生艺术的鬼畜。它们无一例外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至少比起当今网络上被称为“史”的内容确实如此),但后人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佳作,前人也不好说有多少人会回去再欣赏它们一遍。

正好几周前是五一劳动节,在那个时候我就想着,文艺工作者也是劳动群众的一份子,文艺工作者应当受到如其他劳动群众一样的尊重。那个见识过许许多多被遗忘的作品的我的思绪,与当天“劳动”的要素产生了碰撞,随即想到了这样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文艺作品是什么?是劳动成果,是文艺工作者的心血。那能不能以劳动成果的视角来看待文艺作品呢?正好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要怎样把“早期作品至今依然存在价值”这一观念以不那么混乱的逻辑表达出来。


劳动成果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时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我给它起名叫做消耗型,它满足这样的特征:劳动成果的价值会随着短期使用或时间流逝而自行退降。比如消耗品,它会随着使用而使得可用价值越来越少。或者说,这种劳动成果被创造出来后,一旦使用它甚至不使用它,它只能发挥很短一段时间的功效。另一类我给它起名叫做存在型,它的特征与消耗型完全相反,它因使用和时间流逝而流失的价值在短时间内接近于不存在,即损耗的速度慢到可以忽略不计。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堆木头,它可以当柴火烧,也可以修篱笆用。如果是当柴火烧,那么无论用它来加热什么,柴烧完了,加热的功能就终止了。这是消耗型。如果拿它修篱笆用,只要篱笆是完整的,风吹日晒雨淋没有对它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它就会一直发挥功效。毕竟它可不会像柴火那样,第一天建好,第二天它就自己人间蒸发了,得再修一遍。这是存在型。


在这种分类下,煤炭石油一类的燃料、食品、药品都是消耗型的;工业制品、器具、建筑、防护林等都是存在型的。

喜欢练毛笔字的朋友家里应该会被一些报纸用来垫在宣纸下。报纸在这层面上分析算是比较特殊的劳动成果。从传递信息的角度上分析,报纸是存在型的劳动成果,毕竟一篇报纸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但从传递新消息的角度上分析,报纸是消耗型的,毕竟新闻过几天就不新了。或者更清楚地说,报纸内含两部分的劳动量,一部分用于传递信息,另一部分保证信息时效性。保证信息时效性那一部分劳动量对应的劳动成果很快就会“失效”,而传递信息那一部分劳动量对应的劳动成果能存在很长时间。这样解释也算合理,毕竟信息的时效性是需要不断付出劳动才能维持的。


在通过上述事例让读者明白我这种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后,我们来想一想,文艺作品是消耗型的还是存在型的?

这就要从文艺作品最本质的功效——传递信息谈起。比如从最常见的文字类作品(也就是文学的上一级)开始。文字的发明是为了满足长期记录信息的需求,文学作品承接了这项功能,在于记录和传递作者创作的有艺术鉴赏价值的语言文字。其他的文艺作品也是类似的情况,音乐也好,绘画也罢,它们都是让创作者记录信息并向观众传达信息。


那么,文艺作品的这些功能能持续多长时间发挥作用呢?

答案是,接近永远。这些劳动成果只要能被人鉴赏就会发挥功效。文艺作品发挥功效,也就是观众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对文艺作品的损耗可以忽略不计;且一部作品只要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它只会因为缺损而影响功效,而不是像时效性那样因为时间流逝而使功效自然退降。更何况文艺作品在使用时存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况:副本。比如同样是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在于文字携带的内容,而不在于文字的载体。传抄本与原本从内容的角度上分析其价值是一样的。


对于纪实性作品,它无论过多久都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对于故事性作品,它无论过多久都能让读者在文字中体验日常生活中经历不到的情景;对于科普类作品,它无论过多久都能拓展读者的认知;对于启蒙类的儿童文艺,它无论过多久都能让对大人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孩子循序渐进地认识世界,逐渐培养孩子的阅读等能力等等……


就好比我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引用的那一段:


《福尔摩斯》的第一部完成于1886年,《海底两万里》是从1869年开始连载的,《鲁宾逊漂流记》是1719年出版的——距今已超过300年。这些例子直截了当地指明,虽然一部文艺作品的预期受众只有几年或十几年以内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作品传承更长的时间,让几百年后的读者继续鉴赏它。


然而,虽然很多文艺作品保存到了今天,在当下依然能供读者鉴赏,但今人却没有多少会去回顾这些作品。千千万万的凝聚着文艺工作者无数心血的作品就这样被人淡忘着。

劳动节的时候我在想,文艺工作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我想大家应该是尊重这种职业的人的,但人们似乎连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又怎么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很多仍然可以滋养读者精神世界的文艺作品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发挥出它的功效。



我做出这些分析并非空穴来风,它立足于只热衷于较早时期B站流行内容的观众的迫切的需求。在B站老一代泛ACG内容和鬼畜创作者多数停更、新一代创作者无法接力的情况下,想要如往常一样浏览特定风格的内容就只能从过去已存在的作品中索取了。正如我在以往文章中提到的:


假如有人认为二次元氛围浓厚的B站符合自己的胃口,而其他信息并不怎么正中自己下怀,那么B站有多少信息能供他鉴赏?具体答案不得而知,不过估计6~8年内投稿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的内容。


我还有走的稍微更远一些的构想,怎样才能让早期作品在很长时间之后依然有被后人接触到的机会,让这些劳动成果依然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出来?我结合2019年左右B站首页还没有“换一换”功能,而是展示固定几个视频的推送机制构想了一套推送机制。

一般来说,优质作品是很难得一见的,一个时期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比较普通的,而只有少数作品能做到鹤立鸡群。

我们能不能运用推送算法的力量,让用户被推送到的内容中不只有近期投稿的内容,也有早期的优质作品?B站有一类视频因为质量或特殊意义被称为“永远都有人系列”,比如《Bad Apple!!》的PV,而我们如今对这些作品的回顾似乎是有所欠缺的。如果一个网站向用户推送的是下图红框对应的稿件,会是什么情况呢。


就好比一个沙漏,沙漏的沙子是作品,用沙漏计时好比我们欣赏作品。如果沙漏的沙子漏完了,只需要把沙漏倒过来就能让它继续计时。同样的道理,对那一时期流行的题材感兴趣的用户也可以通过查看对应时期的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B站有一个页面记录了每一周的精品视频,即“每周必看”,但它是从2019年开始的,对让用户回顾更早的内容无能为力。似乎B站的“入站必刷”在“让用户回访各个时间上的内容”这一方面上做到了一点点,但约100个视频的数量还是太少了。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文学 #艺术 #丁丁历险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