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漩涡汤圆

午后、凉风、山雨欲来

18浏览 5小时前 日常 MA109957

好耶,台风天放假啦!所以呢,我又可以来给大家写文啦,今天真不聊什么深奥的了,大概……啊总之,嗯……在现在开头似乎不是个好时候,等我吃个饭先,啊还有洗澡。

嗨哟,现在是十三点零五啦,用早餐还在顶着呢,虽然食物就在眼前,但没去吃午饭呢。啊台风要来了呢,理论上是凌晨过来的,到时候可以睡个好觉了,不过马上就是三停了,然后是五停,这时候就只能待在家了。所以大家都在防备着呢,毕竟台风是很恐怖的呢,不如说大自然就是很恐怖吧,所谓敬畏之心是生物逃不掉的。

午后,阳光洒下,尘埃无处遁形,兴许是有了感知,不止蜻蜓蚂蚁、远洋飞鸟、提前告急的风,人们也在四处走着,想着要买什么,或是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气愤。至于我们或者说是我,在这个工作日里就安心地,稍微留点时间来这放松吧。

今天的确不想聊什么哲学的事了,既然给了一天用来放松,那我也该好好放松大脑了。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返璞归真,还记得最开始那时候也是这种情况呢……好吧最开始也是带着批判色彩的……嗯……第二篇吧,嘛总之我也预备了很多话题呢,毕竟着实是很久没消化这种小问题了,一直以来都是什么自我啊幸福啊还有一个爱情的托给别人做了,总之这种宇宙的宏大命题做完了,我也想做点小的了。

说到这里,我也发现个规律,本来写同人文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我好像都是出一篇文章A,再出一篇文章B,然后转头换成别的题材再花老长时间写一篇文章A1,前两个题材差不多的永远是最后那个要好一些,就像热身后的正式训练一样。就导致这种飘忽不定的转型显得我的主页很杂,诗歌小说散文议论叙事和为数不多的动态,嘛那些坑会填的……嗯在我有能力后……啊……会吧?会吧,欸……不想做单选题呢,所以这个问题就开放着吧。

然后是下一个,关于自我啊怎么又是自我,下一个——人物描写。

最近不是说了个小说的事嘛,动笔之后我才发现一个大问题——我不会外貌描写。有一说一,无论是之前的《蔚蓝夏日与往日重现》或是《最后的晚餐》真的一个外貌描写都没有,你或许说同人文可以没有外貌描写,但写人的,一个没见过的真人,这必须要有吧……我回看《最后的晚餐》才发现这点,但早已尘埃落定,所以到了原创小说阶段,这部分还必须干好说是。

我去看了《吹响吧!上低音号》怎么说,结果人家开头也没说外貌的事,轻小说太坏了QWQ,所以文学名著又是怎么干的呢?先撇去那些鲁迅施耐庵的,找找纯现代文的,也的确有那种好的外貌描写比如《百年孤独》这种,但问题是,即使看了也做不到,看了只是给我一个定向标,不过也好了。

至于我的外貌描写怎么样呢:发丝随风起舞,乌鸦琉璃,回眸却见笑容百花开。这种偏文言文的美,而且关键的是——外貌呢?全是偏向整体的通体全黑黑长直,具体的外貌却看不到了,或者说是肖像描写,又有些印象派美学。总之想让人记住他们,在脑内想象出画面就必须有外貌描写,但大多是沦为卡姿兰大眼睛、樱桃小嘴、女神是那种古希腊雅典的……总之就是要是这玩意没用,我想我不应该去写它,这大概和我的近视脱不开干系,包括写诗也不是那种面如蜡止的风格,所以如果还没近视的,好好保护眼睛,不然就像我这样写不出外貌描写,哈——反正我用我一贯的套路就行。

那么什么是一贯的套路呢?这就是第三个话题——文风。(接上了好耶)

所谓文风,目前的巅峰《最后的晚餐》《海王星双鱼记》便可窥知一二,在这种闲聊时刻谈什么精美文笔就像在虚拟世界寻找真实一样令人忍俊不禁。

至于怎么来的,最近梳理后我找到了逻辑链:先是有人物,再是有人物化学反应带来的故事,在故事中想象一个分镜,捕捉到第一个看到的东西,再写分镜里这个东西产生的连锁反应,一段话就出来了。话里可以提取出意象,多个意象就能组成意境,再写人物顺着或逆着意境来推动故事,整体的水分就会少很多,不至于到人物演不下去进行尬聊的部分,至少现在没有。

当然了,所谓画面感应该也是指的从这里倒推回想象部分,所以写文是很累的呢,虽然成就感也很大,至于问题,大概就只有时间了,通常情况下我是没有时间去写一篇长文的,或是什么带有逻辑的,所以这种文章就像是补偿一样来滋润我,却也像枷锁一样囚禁我。归根结底,还是时间的错吗?时间是人类所发现的客观的事物,是宇宙诞生的必然产物,或者游离于宇宙之外,反正时间是无罪的,那么罪的是谁呢?罚的又是谁呢?也许什么都不能指向才是惩罚吧。

既然连续都在说着文章的事,那第四个话题——自我。

又回来了,自我,真是阴魂不散啊,不过这一次,我要说的是我自己了。

即将毕业,如何记录这三年时光呢?我想了很多,写了很多,诗歌、史记、人物列传,最后兜兜转转,果然,还是小说最适合呢。即便那企划是虚假的,非纪实文学的,可这三年给我的感受是融合在里面的,任何故事,只要内核和这感受一样,任何故事都可以纪念它,纪念我。所以说文学救了我。

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写文章,也许是写下的第一首诗,也许是与语文老师的命中注定,反正我爱上了写文章,爱上了这个能把我的生活记录下来的东西,它不像摄影能看到全部,它被沉淀了,我打捞的永远是沉淀后的那件事,散发着独属于它的味道。曾几何时,我认为我会成为一名视频博主,发着我所打的游戏,所想的事情,可我太弱小了,太无力了,我多次坐在电脑桌前刷着一首又一首曲子、番剧,一直在接收,却从未生产什么。年幼的我认为长大后一定能成为的,可现实是,我在骗我自己,明明那时候我就可以打开录制,然后发出视频。所以归根结底,我的确是,或者说目前难以做出一个令我满意的视频来,不断逃避,又不断自责明明就该积累经验,可如同我们出的报社,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呢?

我怎么去发展,没人教,它不像吉他,没人教就难以学会,它是自由的,我也是,所以我没有选择它,我选择了文章,我逃避了。

然后呢?在我爱上写文章的那一刻,我似乎有了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我不再以我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开始感受风扇转动的频率,开始感受太阳照射下死去的微生物,那些书本上的东西都活过来了,都在我的体验中。而那个如影随形的,第三者的视角,一直在后头记录着,看着,不让我知道。到了我准备写下《最后的晚餐》时,他活过来了,他被我观测到了,我也发现了他——一个幽灵,一个只从我的视角观看世界的幽灵。人们一般叫他创作者视角,但人们也喜欢赋予事物拟人化,于是在我眼里,有些孤独的城市终于有一个人陪我孤独了,那个人就是我。有些时候的难过,也能转到他那一边,看着他那一边所想的,那是一个乌托邦,我建给自己的乌托邦,在那里我能重演这个故事,我能分析人物形象,我能理出逻辑链,我爱他的无私,他给我的力量。有些时候没去嚎啕大哭,心理却总是要减压的,而他能给我减压的方式——写一篇文章。我爱他,胜过这副皮囊的自己,我恨他,恨他不能离开我,去向更远大的视野,想着更远大的事情,我爱他恨他,都是因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们都改变不了什么,任凭时间流动,然后记录下一切,所谓创作者的宿命。

虽然生活很糟糕,可他的诞生,正是想骂这糟糕的生活,正是想记录这糟糕的生活,正是好奇这糟糕的生活,正是懵懂的我在懵懂的时候,所进行的事情啊。人生若是一成不变就算死亡,那么是文学拯救了我。我也敬佩那个初一让我认识到这一切的邱老师,谢谢您。

除了文学,互联网也同样的,带我领悟了视频,带我领悟了二次元、音乐。若没有这些,我便不再是这样,不再进入这个地方。

所以我的组成是社会的必然,我必然是这样,必然会厌恶我、喜欢我,但生命不正是这些定数,才显得渺小吗?用渺小的声音传播宏大的思想,所谓人类就是这么可爱啊。

啊……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话题也才这么多吧?如果再想到什么的话再补充,不知为何,又扯上哲学的事了,啊毕竟哲学无处不在,至少没了那些系统性的分析,只是发泄的话语,也能让人舒坦许多呢。

下午两点四十六,这篇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也许晚上我还会写一篇,也许吧,但现在我需要平复一下心情,而且你听我碎碎念耳朵也起茧了吧。至少外面还是大太阳,台风还没来,时间还有很多,我们还能慢慢说。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闲聊 #午后 #文章 #台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