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字的动态——大概是关于长难句为什么难读
22浏览 • 8小时前 •
文学综合
• MA110309
我发现在阅读非母语文本时觉得晦涩难懂有一个大的原因是,我草率地称之为:临时存储容量不够。
比如:我们报社的那个以前去过上海世博会的记者,这次也来了。
一直读到“…世博会的”,主语的主体还没出现,脑子里是只有前面的一长串修饰的,所以这个句子暂时不通。读到“记者”时,可能还要往前看看,缩句一下,才能弄清句子的结构。当然对于阅读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一下子往下看很通畅啊,可是,比如,看英语看日语翻译出来的这个句子,就不会这么觉得了,肯定是长难句。
特别是英语的从句,虽然有逗号间隔,我也要重复看好几次才理解在说什么。
唉,顺带一提现在很多中文文章被西化,也喜欢搞定语表语状语都是一个句子的那种“超级大句”。加个句号,主语再抄一次,继续写也不麻烦吧。
好像搞错了了,所以临时存储容量不够导致的是长难句读起来晦涩,而非母语只是大幅度加重了这一效果。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标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