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可能吗?
在网络中辩论通常是没有好结果的,双方就像是鸡同鸭讲,大多数都是不能彻底理解对方说的话的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只能够按照自己对字面的意思的理解来考虑对方所说的话。
我们用语言为现象界构建图像:所以我们辩论的对象并不是现象界,而是我们为现象界构建的图像。同一个符号,每个人对此的理解都是迥然不同的;符号的意义,出自个人的经验之中。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辩论寻找“真理”,那就必须要规范语言,以确保双方说的话能尽量被对方理解。可这只有在科学这种术语规范的领域中,双方能理解对方的话的情况才有可能广泛地实现。而在人文社科,同一门学说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派别使用着各自不同的符号系统,以至于会出现上面所述的自说自话的情况。尤其是在哲学领域中。那些哲学专业或是对哲学史有深入了解的人自然是清楚不同的哲学家所使用的术语,可是在网络上可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只是跟风学哲学的,可能还奉必修四那一套为圭臬。
而且就算人们的符号系统能够达成一致,可是成见的问题阻碍着他们理性、平等地交流。偏见一旦形成,就会迅速扎根,往往很难用理性消除掉。一切歧视都不会完全被破除掉,即使是最彻底的情况,歧视和偏见也会有着残留——存在于个人或集体的观念中、存在于个人的感情上。更多的时候,当我们想要破除他人的偏见时,即使有着充分的根据,也难以作出改变:对方要么认为这只是例外,并举出他自以为正确的普遍状况;要么在感情上拒绝抛弃偏见,甚至自欺欺人;也很有可能干脆不加分辨地否定,还要给你扣上帽子。对某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是最常见的。民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最为严重,你不管怎样驳斥对方,对方还是想着日本列岛沉没(也有说法是用原子弹轰炸)或是女性彻底沦为生育工具或是……嘛,随着对象的不同,被歧视的对象总会轮到自己。
只有双方处于对等的位置上,有效交流才有可能,论辩只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才能有好的结果。可是大家都是在自说自话,完全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所有人都是固执己见,好像与对方的观点水火不容,跟现在的辩论赛一样,只顾驳倒对方。双方通过辩论想要取得的,只是像虚荣感之类能满足自己的感觉,所以,正确理解对方的思想从来都是不需要的,需要的只是从论战中取胜罢了。
如果有效的交流从一开始就不成立,那么继续辩论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