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芝荧止曦馨

《从“玩梗”到“失语”(上)从“圈地自萌”到“算法放牧”》

31浏览 4小时前 文学综合 MA110828

零,前言

想象一下,你从学校和公司回到家中,自然的躺在沙发上,打开手机,找到你熟悉的社群,跟大家道了一声“晚上好”。紧接着的是一句又一句的问好,同时夹杂着一两张表情包,这种防松的氛围让你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就在这时,你看到了一条让你有些疑惑和不解的消息——“乐”



哈哈,看起来有些眼熟?这样的情景正在整个互联网上发生,就在此时此刻,You could be next.咳咳,好的,上面的情景演绎,相信上网冲浪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所经历过,当然更多是作为受害者的身份。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主题就是:当“玩梗”失去共识、变成防御与攻击手段时,互联网的幽默文化正在让人失去真实表达与沟通能力,梗文化本身就从连接变成了隔阂。



梗文化的尽头,是失语(出自本世纪最伟大的写作大师——赤芝荧止曦馨)



一,梗文化的变形史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梗?“梗”源于对相声术语“哽”的勿用,对应的是英文语境中的meme(模因)最早由理查德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指那些像基因一样在社会中不断复制,传播,变异的文化单位,网络上的“梗”正是这种在数字时代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段话,一张图,一种语气,一种表达模板。它诞生于特定的语境,在传播中反复变异、挪用、再生产。它,是一种被群体重复使用并赋予特定语义和情感的符号。



1,萌芽期

在中文互联网中,,梗文化最早出现在千禧年前后的早期互联网阶段,那时以贴吧,天涯以及许多论坛为代表的网络社群还比较小众,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喜欢的话题,番剧,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氛围。而梗的形态大多是基础符号和简单的语言表达,比如大家曾今很熟悉的ASCII颜文字“^_^”“T_T”,到了后来“沙发”“楼主”“灌水”等术语更是建立了早期的社区话语规则。在这个大背景下,flash动画《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成为了首个突破地域限制的全民级梗。不过因为此时的梗更多依赖小范围的社群互动传播,所以并没有形成规模化扩散。


早期的梗往往和具体语境,作品联系很紧,只有看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笑点,这也导致了过高的门槛,新人难以入坑,圈子往往很难破圈,更多是圈地自萌。这个时期的的梗文化更多呈现出一种“创造性”。在有限的社群中通过符号戏仿、语言再造、二次创作完成意义的再生产。也算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柔性对抗,以及对自我表达权的声明了。


2,广场化

随着后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台推荐算法的出现,互联网彻底从社区结构转向流量结构,梗文化的传播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梗不再依靠共同体的内部循环,而是被算法推动进入更广阔的受众场。



梗不再仅仅是社群内部的“笑话”,它被赋予了传播价值与商业逻辑。短视频上的表情包、热词、挑战、混剪成为新的载体。(被结构以前的蜜雪冰城还记得吧,其他的我也懒得举例了,短视频上面两天一小梗三天一大梗的,说了也没几个知道)个体在使用梗的时候,不会再强调语义准确,而是追求传播速度与认同幻觉。梗本身从语言转化为流量单元,被资本与算法收编。而用户也从作者变成了再生产者。在这一意义上,梗的“广场化”大众化,虽然带来了表面上的民主,却同时消解了语言的复杂性与社群的边界。梗从“意义的表达”彻底变成了“意义的流通”。



—— 人们并不关心语源,只在复制中获得共情。(同样出自本世纪最伟大的写作大师——赤芝荧止曦馨)


3,碎片化

当梗全面融入社交结构,语义便不可避免地碎裂。高度压缩、流动过快,这些特征使得“梗”失去了叙事能力,仅剩下情绪触发的功能。这一阶段的梗文化已经简化成了一种情绪符号——它更多时候不可意会只可言传。例如:“典”“急”“麻”“批”“孝”“绷”“乐”(君子六艺说是)等表述,已成为自指性的情感符号。



通过一个过度饱和、简短、重复、可共鸣的梗。人们只需在简单的动动手指,便获得短暂的群体归属感。在后语义的社会中,人类交流的目的已从“理解”转向“共振”。大家放弃了用语言去沟通思想,转而用符号确认彼此仍在同一个噪声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中,其实没有人被真正理解。语言被过度消费,成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快餐式链接。最终,梗成了数字时代最廉价、却又最畅销的商品。



然而当梗失去了语义,人们自然也失去了表达的耐心。下一步,他们会开始用“玩笑”替代真话,用“防御”代替交流。


(卧槽不行,这太多了,我可能得拆成上下两期,不然大家可能看两眼就跑了,实在是抱歉,我也没想到哪怕压缩这个地步还有这么多,总之点赞和打赏越多,更新越快喵~)(其实是因为我有点憋不出来了,所以先放一点让我喘口气)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网络文化 #梗文化 #玩梗 #弹幕 #上网日常 #数字时代 #互联网现象 #当代青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