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梦

汗水与茶汤——为什么茶在中国古代是必需品

26浏览 2天前 文学综合 MA111159

挑水夫的扁担吱呀吱呀响过清晨的巷口,两只木桶里晃动着整个城市的渴。这水是从城外河里挑来的,也有是从甜水井里买来的,清凌凌的,倒进各家各户的水缸里,便成了“薪水”。

茶摊是穷人的茶馆。三两个粗陶大壶坐在炭炉上,永远咕嘟咕嘟冒着白气。一文钱,就能换来一只粗碗,满满斟上褐色的茶汤。这茶自然不是什么上等货色,梗粗叶老,熬得浓苦,可这是煮开过的水,喝了不生病;茶叶里的劲道还能提神,比什么甜水都解乏。拉黄包车的在街口停下,擦把汗,仰头灌一碗温茶,像是枯苗得了雨;码头工人歇晌时,蹲在茶棚下,一碗接一碗地喝,那汗水便痛快地淌下来。这是最实在的买卖。

当我们观看古装剧或阅读近代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看到一个生动的场景:无论是繁华的市集还是路边的歇脚处,总有茶馆或茶摊的身影,拉黄包车的车夫、赶路的商旅、街头的劳工,都会停下来花一两文钱喝一碗“大碗茶”。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疑问:在古代,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喝水,而是普遍选择喝茶?难道古人不喝白水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现代瓶装水和自来水管的便利,回到那个饮水安全并无保障的历史现场。

一、并非没有“卖水郎”:古代的城市供水难题

首先,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古代确实存在卖水行业,而且历史悠久。

行业的兴起:至少从唐代开始,在一些取水不便的城市,就已经出现了贩水的商业行为。诗人杜甫在旅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就曾写下“云安沽水奴仆悲”的诗句,感叹当地因为地势险峻,居民需要买水度日。

宋代的兴盛:到了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北宋末年人口超过一亿),原有的水井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同时,城市卫生条件有限,生活污水、粪便渗漏导致许多地下水受到污染。于是,专业的“挑水夫”应运而生,他们从城外干净的河流或水井取水,挑进城里贩卖给居民。朝廷甚至会给戍边的军队发放“薪水钱”,专款用于购买饮用水。

明清的常态:在明清时期,诸如天津、西安等许多大城市,地下水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水质更差。因此,从特定的水源买好水,成了许多城市家庭的日常开支。

然而,关键点在于:这些挑水夫贩卖的,绝大多数是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水”

二、生水的风险与大碗茶

对于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古人,如进城卖货的、拉黄包车的、码头搬运工、赶大车的来说,直接饮用生水存在巨大的健康风险。一旦因腹泻而病倒,对于依靠体力谋生的他们而言,就意味着失去收入,甚至危及生存。

那么,为什么不自己烧水呢?这里涉及到一项重要的生活成本——燃料

在古代城市,柴火和木炭是需要购买的。对于一个贫困的劳工家庭而言,专门耗费宝贵的燃料去烧开水,是一笔不菲的额外开销,既费钱又费时。

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大碗茶”展现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卫生:茶摊提供的茶水是经过煮沸的水。高温有效地杀灭了水中的大部分细菌和寄生虫,极大地降低了患病的风险。这碗茶,首先是一碗“安全水”。

性价比:花一两文钱,劳工就能立刻喝到一碗安全、温热的茶汤。这远比他自己买生水再花钱买柴烧水要划算得多。这碗茶里,包含了水费、燃料费和服务费,是高度集成的“公共饮水解决方案”。

功能饮料: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成分,具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功效;茶叶还富含维生素,可以助消化,解食积。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这碗茶不仅是解渴,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其价值远非白水可比。

三、茶馆:超越饮水的市井文化中心

当茶摊升级为更固定的茶馆,它的功能就更加多元化了。它不仅是“公共饮水站”,更是:

信息交流中心:三教九流在此汇聚,新闻八卦、雇佣信息、生意洽谈都在这里发生,是古代社会的“信息网络节点”。

社交与休息空间:人们在这里会友、闲聊、听曲、听评书,是成本最低的娱乐和休闲方式。

行业驿站: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会聚集在特定的茶馆,这里成了非正式的行业工会和劳务市场。

四、总结

所以,古代茶馆的兴盛和古人普遍喝茶的习惯,并非源于对风雅的追求,而是一套应对现实困境的、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也因此,“茶”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生活必需品,像柴米油盐一样,“茶”也成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柱。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科普 #茶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