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存在与消亡:高悬生命冬夜的三角
生物总是会朝向一个方向前进,那或许是传宗接代,又可能是生的本能,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对它说上一句:“它注定要死。”
这些天来,我想着两件事,一件是爱,一件是生死,它们几乎都来源于十月九日,又似乎永远都不会消失。但借由一些议题,问题也便换了衣裳,展现出它的绝对领域、冰山一角。
如果说生死是最理性与严肃的内核,那么爱就是最感性的内核,它们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如香纪所说,中国人的确缺了它的生命教育,性爱只被看作是污秽的,微观图又不认为可以摆出;生死也要称作小孩子看不得,或是说出什么封建的话来,也便打个哈哈,让孩子自己探索去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不知是孕妇效应还是天冷了,秋冬总是把人往死的方面去想,当然这首诗的后一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所以虽然秋冬天各有各的悲欢离合,也只是死亡的客观事实的到来,让夏天燥热的人们沉静下来,望着打上一层霜的天空,问道:“老师,我想谈谈人生。”
论爱我是论外的,实践是一堵分离哲学家与空想家的高墙。很不巧的是我只有对生死的实践,而爱却没有同龄人的爱情的分支出现。所以先让我们攻破这个最难的认知滤网,论一论生死。
人们常说“向死而生”,又常言“及时行乐”、“戒骄戒躁”。面对死亡是必然的生命,又要怎样看待死亡呢?
无数文学作品都在说“长大成人,意味着要学会接受死亡。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长不大的孩童比比皆是。”也说过“正因为终点是死亡,所以我们走过的路才叫做人生。”它们用或温和或辛辣的语言说着同一件事——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死亡不知何时就会到来,那么对明天是不必忧虑的。及时行乐是面对死亡必将到来的短视的远视主义者,选择了享受当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然无法预知未来的好,那么选择善其身、修其心就能问心无愧了。戒骄戒躁则是面对死亡必将到来的决战计划学说。
一个酒肉和尚和一个基督徒,没有把眼光放在全人类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痛苦,一个面对死亡的痛苦。如果是聚焦在生上,那么会更为充满希望。
生必然带来死亡,那么问题不就是早死晚死罢了,这种观点通常是绝望而悲观的,因为它忽略了生物对生的渴望,认为理性选出的结果必然是对的,于是结束了生命的苦难。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我们很难看到他们为了哲学而自杀,正如加缪所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意味着在他们的逻辑里,只有符合逻辑的自杀才是必要执行的。例如牺牲的革命英雄、救人的人和舍生取义的人,他们不是哲学家,但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对生的最大诠释——如何创造意义,把死的客观改为价值与意义的客观。
这么看来,理性的活着是对生死有了认识,那么所谓生物本能地活着,是认识生死吗?
我们可以说,他们也有对生死的看法,但他看到的那一角和别人却不尽相同。他所看到的活着是地狱般的,没有希望的世界,从生到死都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为什么不用死亡作为反抗呢?但我们又说,是谁剥削压迫人们?是谁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是谁没选择创造一个新世界?是谁在锁链死亡,又在呼吁谁的好。谁要扛起大旗,鼓舞谁的思想?
在生的时候认为是生物本能地活着,他们的死同样是把死的客观改为价值与意义的客观。但这终究是一种唯心主义论,因为生存找不到意义,就把死亡包装成新生,是极其令人悲伤的……如果说死后你的思想便不在你身上了,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唯有你存在,你才有你的本质,若死亡后你还活着,那只不过是在别人眼里的片面的你罢了,一尊无害的雕像……
死亡必然来临,生是传递死后就传递不了的价值吗?
尽管我不愿说的太绝对,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我无法反驳的。毕竟我也只是一介学生,一介认为生死娱乐化是极其危险的网友,一介在活着的前两位的地基和死去的先生的观点里选择性汲取的人。我也有我的感性与理性,我也愈发认为我竟对死亡有了恐惧,这是感性的,而我也认为,这是我生的动力,这是理性的,也是主观且向死而生的。
“老师,我想谈谈人生。”人活着,就是人生,人死去,就是思想。
在生死之间抉择,更为感性的爱似乎是留给世人的祝福了吗?
当生的时候,传递了爱的价值,那么死后才能发现的爱,只是他在生时传递死后就传递不了的价值。爱常常出没于文学作品里,包括我先前在作品里埋的爱情观,它就像是为了对抗理性而生的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当没人会知道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时,往往会给他一个病名为爱。
在语文考试里,它被称作“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而在更大的范围,它又被称作爱世人,一个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的人,是人类最熠熠生辉的一颗星星。
爱不仅可以说出世界的荒谬性,也可以为生添上燃油与动力。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类需要索取感情,一个绝对理性的人是无法存在的,因为他是不可避免地在用感性驱动理性的。但往往有言道“爱情具有占有欲”,这么一来,我们又要怎么说爱呢?
如果要对它们神圣分离,我想会有喜欢与爱这两大类,这两大类又能分出爱情亲情友情等的子分类。
喜欢很难说是持久的,如果要定义它,大概是面对任何事而感到喜悦大于讨厌的情况,而且是能分化的。比如说某个人,你也可能喜欢他的某个点,但其他部分是讨厌的。你喜欢的是他的一点或是整个人本身,但这是你所能看到的部分。而且当讨厌大于喜悦时,却只能用旧事来麻痹自己说自己还是喜欢他的了。爱则是喜欢更高的一级,它常常被描绘为“爱一个具体的人”或是爱一个具体的事物,旨在爱它的全部而不是喜欢全部,事实是,即便是喜欢也可以喜欢全部。也就是说,与其用范围掌管爱与喜欢,不如用“深度”来形容它们。
爱是更深沉的喜欢,同时也可以超出所能看到的他,比如他的所思所想,他身而为人的本质,为什么他是人,爱上的为什么会是人之类的问题。可以说爱是形而上学的,研究规律与观念的更持久的情感,包含喜悦以外的任何情感。我认为爱是更客观的,不仅是爱他本身,也是爱抽象的他,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与思考,无论他是否对自己有伤害,事后和长久的持续得来的情感会大于一切。要这么说,也难怪性与爱要包含着说了,不过这句只是玩笑话,因为爱与爱情又是不同的东西了。
得到并不等于拥有,孩童时期得到的父母的爱是孩童的逻辑尚未理解的,恋爱时不懂得爱的人也难以走下去。认识生死是生物的大命题,那认识爱就是生物的小命题,因为它不是必须的。
生死是客观的,而爱是客观的主观。让爱涂抹生死,称之为生者的情感,呃其实爱在生死里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有时人生来便得不到爱,绕点说就是得到了畸形的爱,人们会笼统地归咎于东亚家庭,然后把它后面的社会看成新希望。得不到真正的爱,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可能就会变成前文的悲观者了。
要论我为什么把爱与生死结合起来,不止是因为我懒得单独写爱,还有一个大起因是十月九日的事情,但我更是在最近的一次事件里被唤醒的。
起因是我的老家,小城市出了高楼,却有人在高楼上准备自杀,年仅十二岁。十二岁的小女孩,小升初的阶段,便被压力打垮了,选择了向死。而我的姑妈的儿子,一位警察,去和她谈,把她劝下来了。要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明明我印象里的故乡还算穷的,在经济增长后反而活得更难了。首先这是很复杂的,我很难从各个方面和你说,毕竟我们主要还是论生死,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前文,前一个自然段就已经概括完了。但就用这里的框架来看,孩子也需要爱,需要生死的认识,救救孩子!
不是说爱是非必要的吗?为什么爱又如此重要?因为缺爱的人同样可以活下去,毕竟活下去只需要维持身体机能而已,如果理性没有解释缺爱的情况,感性又没认同的话,这样的情况通常会变成行尸走肉,也就是令人悲伤的了。
那么是不是说,人的认识能改变对生死的态度?
答案是肯定的,一部分爱也是认识生死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爱的意义必然是活着才有的,爱一个你活着时就死了的人,你只是爱他的一部分,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而是部分的爱了。
所以哲学——爱智慧,智慧让人们摆脱困境,也能创造困境,但人们终究会解决困境,是不断发展的,理性的美。
去爱生死,便能更深刻的认识它,尽管它会让你痛苦,也能让你说出那句:
“它注定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