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妖梦Youmu

《妖梦》及其作者简介

548浏览 2021-10-13 文学综合 MA15031

《妖梦》是清末民初古文家林纾作的一篇小说,来影射并回击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文字革命,主张废掉古文。钱玄同申申其詈林纾等三个古文家是桐城余孽。林纾故写了两篇文章《荆生》《妖梦》来影射攻击新文化。小说发表在《新申报》中特意为林纾设计的专栏《蠡叟丛谈》上。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曾朴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这是中肯的评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终于丢了北京大学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日常开销。 

#小说 #新文化运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