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中
这地方还是和原来一样,巨大的可开关式半球外壳,里装着陆地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但是如今大雪纷飞,它也合上了自己的眼睛。不得不说,科幻协会住进了最适合他们的地方了。走进熟悉的大门,墙上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星云照片也还是挂在墙上,简约的大厅内,多出了不少人,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作家。他们好像每天都有作品征集活动,有想法的科幻作家可以在这里投稿,出版自己的作品。现在,人们重拾文学,企图让自我麻醉。她为什么不直接让我找科学界的人?我抱着这个想法,找了个光线还算好的座位坐下。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做到了座位上。一位不修边幅的人坐到我身边,似乎对我颇有兴趣。“嘿兄弟,看样子你不像作家啊,你更像人们认知中的科学家,就像我一样,跟你说,看到头顶的望远镜了吗,我以前是在那工作的。”他指了指我们头顶被悬挂起来的望远镜,我知道他想说什么。“我以前也是这里的人,可是你不一定能见到我,我不在明面上工作的。”“哦,搞拟合模型的,你得小心点,搜捕还没有停止。”突然,大厅内的灯光都暗淡下来,聚光灯照在了大厅正中央,一位穿着礼服的女士走入了聚光灯中心。她在时而沉默时而活跃的掌声中宣布了今天征稿活动的开始。“这搞什么的,这不是啥科学研究啊,这分明是在讲故事。”他似乎只是想来看看自己原来工作的地方罢了。“要搞科学研究,还真得去科研工作站才行。”“兄弟,你果然不适合在明面工作啊,因为我们这种把科学模型当赌博游戏的人被查出来了,现在科研单位根本不让研究新模型。”“那他们在干什么,不对太阳做合理预测,粮食和热能不知道要损失多少。”我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转念一想,他们也许投入耐寒蔬菜的研究了。“他们要抛弃地球了。”“不可能做得到这种事,离开了地球,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所有行星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你想的简单了,他们要去木星。”“去那种地方干什么,再说,他们能抗住木星的辐射吗,而且木星还有那么恐怖的压力。”“你知道压电陶瓷吧,只要有压力差,就能产生电,他们现在发现了一项技术,能让压电陶瓷在极高的压力下发生相变,最大化提取电能。”“那食物怎么办,他们逃离地球,没了食物来源。”“用更大的压力可以把不同的分子结构重组,从而制造食物,但是怎么实现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这项技术需要长期的高压实验,目前地球环境能做的实验太少了,他们的最新成果仅限于把塑料压成面粉,更多的实验,还是要去木星做。”我说不出话来,我呆呆地望着聚光灯下演讲的人,一丝悲哀飘过心头。“整个宇宙都在收缩,他们能逃到哪里去呢……”“啥,宇宙收缩,向哪收缩?”他好像打起了兴趣。“大质量质心点,大质量就是足以形成致密的热核心行星那样的质量。”“很有意思,你应该上去说说,你的想法写成小说很好的。”“这可不是小说,这是事实。”我看着台上的鼓吹外星生命控制论的作者们,缓缓地说。“更有意思了,如果有能形成致密的热核心的天体,那么我们所在的地球不就是这样一颗行星吗,按理来说,地球也应该收缩了。”“没错。还有,忘了跟你说,是质量越大,收缩得越快。”“那么直接去观察银心黑洞就好了,或者直接去观察参宿四这些天体的质量比太阳大的多。”“所以你理解我来这的目的了吗?”他看着头顶上的巨大光学望远镜,忽然明白了。已经连续两年了,整个人类都认为,是某种力量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星际航行技术时要将人类杀死在地球这个摇篮中。好吧,先假定这个外星文明真的存在,那么这个外星文明用力一种人类如今都无法理解的手段去杀死人类。我们有什么值得这个外星文明恐惧的吗。这个外星文明是不是高看人类了?“有请下一位作者,◆◆,阐述自己的作品!”我起身,平稳走向聚光灯所照射之处——大厅中央。简单地用一个假身份自我介绍后,我开始了我的陈词。“前面的作者的发言都十精彩,而且无一不指向当今最热门的课题——太阳收缩问题。”短暂停顿,快速舔了舔嘴唇,我接着说。“但是,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太阳,而是整个宇宙都在收缩!”底下响起一阵唏嘘,紧接着就是零散的讨论声在我四周响起。“而我的想说,1+1=2在宇宙问题的研究中已经不成立了。现在,我们要接受1+1=3的事实!”有人直接请求提问:“如果1+1=2可以类推出1+1+1=3,那么在你这里1+1+1=多少呢?”她早想到了这点,于是她给我做了一个实验:她拿了两支手电筒让他们平行放置,再分别打开。“看,手电筒的光是扩散的,而两个手电筒扩散的光的形状,就像一个圆锥。而这个圆锥在躺着的时候,俯视就是一个三角形。”“手电筒就好像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而剩下的三条边会以顶点为原点,一直向着手电筒光延伸的方向延伸。”“而两个手电筒因为相互平行,所以,这两个个三角形在仰视或者俯视中相对顶点而言,同为左边或者同为右边的两条边必然相互平行,也就是说,除了顶点相对的底边,只有一条边会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相交。”“那么,排除掉底边,三角形只是我们的想象。那么,现在四条边将两个手电筒所照之处分为三个区域,那么,手电筒所发出的两束光,就形成了三个区域。这就是1+1=3”我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两支手电筒,模拟了她给我做的演示。“那么1+1+1究竟等于多少呢,那就需要额外添加一只手电筒了。我得到的结果是6,也有可能是3,至于为什么是3,如果有三片光交叠在一起,形成不了在俯视和仰视下两个三角形左右边相交叠组成额外区域的情况,那么久只剩3个区域彼此嵌套的情况了,那么就遵循1+1=2数学下的组合规律,也就是C2 3的情况。”紧接着,又有人提问:“如果一个质子加一个中子,结果是什么呢?”“我知道你想问的意思,数学是对实物的抽象。我先回答你,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相加,结果就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两个不同实物相加在数学上没有任何意义。数学之所以可以推演,是因为数学已经在最底层逻辑上默认了数所代表的东西相同。”“你会认为我做了一个错误的演示,但其实这个演示只是我为了下一步推断做的铺垫。现在试想,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有无穷多个而且这种物质可以产生一个类似于刚刚手电筒光一样的有向的场,这种场的交叠处会直接生成一个与这两个粒子都相同的独立的粒子。”“这时候凭空冒出的粒子就不能用传统数学进行描述了,传统数学上相加必然得到一个确切的数,而现在,相加可以得到不确定的数。”又有人提问了:“那么按照你的说法,除了加法,还有减法,乘法,除法,开根的运算怎么完成呢?”“减法,例如3-1可以理解成从1+1=3这个有向的加法运算结果中减1,也就是3-1,相当于从原来的光线交叠区任意抽去一片被光覆盖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原来生成的三个粒子中抽去任一粒子,那么原来的三个粒子中就只剩下了两个粒子。2这个数只能通过运算过程的到,虽然这个2实际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中。”“乘法可以理解为把数全部拆成1的和,在求总和,方法和原先加法一致。”“而除法呢,除数与被除数都可以化成1之和再相比。”“而且我们知道加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除法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传统数学的乘法与除法能互为倒数做运算,但是新数学的乘除法,这种互为倒数的情况可不一定成立。新数学一切都建立在加法之上。”我曾按照新数学的方法,把10以内的加法的所有结果全部以描点的方式记录到笛卡尔二维坐标轴,结果整个坐标轴的点呈现离散的分布。我很清楚,如果这样的加法被证实,那么整个数的世界将不存在连续,一切都将是漂浮于虚无平面之上的离散点。观众已经在议论着了,直到主持人简单平静了观众的情绪,我才得以继续说下去。“如果把等号左边的许多个1的相加看做是现有的原因,而在等号右边的是可能出现的结果,那么计算的结果虽然有限,但是总是有所不同,相同的原因总产生不同的结果。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结果可以由不同的原因推导而来。”“我们根本不能再用数学去精确描述或者预测一个事物了,我们只能让这个事物先运动,我们才能去描述这个事物的运动过程,运动永远走在预测之前。”有人提问:“抛开你的新数学模型不谈,就你刚刚上台说的话,你是不是想说,太阳的收缩已经不可预测了。”“不仅仅是这样,而是整个宇宙,那些有足够引力形成热核心的天体,都在发声收缩。至于它们收缩的结果,我不能预测,也不能给你们所有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我只能说出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天体会一直收缩下去,而他们的引力却不会改变,而他们收缩的最终结果,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不得不说,这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会产生恐惧和焦虑,他们想要消除这种不确定,因此他们想到了预测,种种学科在做的都是“预测”这一件事而已。现在,几乎所有学科都前功尽弃了。“对于太阳收缩,你曾经有过什么想法吗?”有些人还是试图找回那种预测的感觉。“曾经,我认为是泡利不相容原理不成立了,多个中子可以同时处于一个能级,后来想了想,是不是泡利不相容原理还成立,只不过是许多中子都向着一个最不稳定的最高能级塌缩——它们在以正熵为食,也就是说,收缩的天体正在熵减,但是,这种天体根本没有足够的质量像黑洞一样吸食物质,只是自顾自收缩而已,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的熵还在增加,而只是这种天体发生了熵减。”“我又想了想,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了,就连整个宇宙都在熵增,怎么会有一个自身熵减的东西呢。如果真有,那么这种东西将会成为熵的收缩奇点,整个宇宙将会向这个天体坍缩,而这个天体只是自顾自的坍缩。”“于是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并且每天都忠实地观察着太阳,每天每隔十分钟都把太阳收缩的数据用笛卡尔坐标系描绘,最后发现,太阳收缩得根本就没有规律可寻,有时候还会莫名奇妙膨胀,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在收缩。”后来我的爱人提出了1+1=3的构想,并简单地给这个构想盖了一栋茅屋。无奈搜查现状,我值得把她的功劳独吞了。“后来我想到了,我们描绘的整个世界,底层原理是数学中的1+1=2,于是我假设1+1=3,并且将这个加法用于描绘太阳收缩的位移上,结果发现拟合程度非常高。”“但是越往后面描点,就会发现点越来越多,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根本不可预测。于是我似乎成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一张原理图,两张AI跑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