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影像
2013年,戛纳电影节,来自柬埔寨的潘礼德导演最新作品残缺影像,获得了一种关注大奖,虽然虽只是一种关注大奖,但是其作品《残缺影像》却震撼世界,让所有人都注视了那个被红色恐怖统治的柬埔寨。
我无意讨论波尔波特是如何一点人事不干,红色高棉又是怎样曲解马列思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斯大林主义,我亦无心讨论。我想讨论的是《残缺影像》的“残缺”与“影像”。
《残缺影像》,以散文回忆录的形式描绘了作者本身的经历。是研究红色高棉重要的纪录片,(不过《残缺影像》主要是以回忆录形式展开,主观色彩较为浓重,且作者本身并未以拍纪录片为主导意识去拍摄该作品,只是所拍摄的对象注定这部作品所担任的是纪录片类型。),如同作品名称所言,影像是残缺的,遗失的,或许存在过的。但如今它是未被发现的,已经被摧毁的,已经消失于世间化为尘土的。那关于红色高棉的影像记忆。于是作者用粘土,根据自己的回忆刻画形象,制作小人,创建场景,制作动画来描绘那个被红色高棉所统治的,没有留下影像回忆的恐怖的时光。
这个作品并没有像其他描写红色高棉的作品,直接的批判红色高棉的非人。而是因为作者家庭在红色高棉时期的变化来侧面描写红色高棉是如何做到统治时期一点人事儿也不干的。为了节约食物所以绝食而活活饿死的父亲,因为缺乏食物而被活活饿死的妹妹,因为做文艺工作者活活打死的哥哥,在医院病死的母亲,以一家人的悲剧来描写红色高棉的非人。(所谓医院,不过是试验场,红色高棉反对所谓的西方的医疗技术和本土传统医疗技术。认为西方医疗技术是资本主义的,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是具有侵蚀性的。本土传统医疗技术是封建的是保守的,是有意识形态错误的,是反动的。主张实验医学,共产主义医学。不过所谓的医生,不过是一个个实验家罢了 所谓的共产主义医学,不过是各种奇思妙想实验于人的身上罢了。而马克思先生的实践是这个意思吗。)
这作品是破碎的,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想到哪。好像我如今所写的这个一样。边想边写,边写边想,想哪写哪,写哪想哪。想到21号集中营就写两笔,想到红色高棉以前的金边以前的柬埔寨也写两笔。
这部作品是粗糙的,角色既不生动也不有趣,定格动画的帧数也极低,但是,在这种粗糙下,却有一种无力,有一种沧桑,有一种劳累。当他描绘自己父亲为了节食而被活活饿死,描写母亲被庸医治死,描写妹妹被活活饿死时,究竟是以什么心情去雕刻土偶。那种来自历史的无力,与沧桑将会平等的落在每一个经历那段历史的人的身上。
每个民族几乎都经历过苦难与绝望,每个国家都经历过低谷与,弱小。但是有的国家有的民族仍然有余力,像低谷与痛苦记录用影像下来。但是有的国家却无能为力,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红色高棉留下的影像大多只有,宣传红色高棉的那些制作低廉,的故事夸大其词的,演员表演浮夸无神的所谓的好电影。
红色高棉为了实现绝对的平等将旧的资产阶级,旧的大地主搜刮干净,但是仅此如此吗。不止如此,红色高棉将无产阶级以及贫农中农,手头仅有的剩余资产也收刮干净。并且实施物资统一配给。然后把知识分子和文艺从业者挑出来,进行物理消灭。然后再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之前一直活在红色高棉解放区的人,另一种即所有非解放区的。前者被称之为根据地人,后者则被称之为新人(新生之人),两种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配给完全不同,认为后者是需要改造的,于是便让前者监督后者进行劳动改造,(印度种姓的新时代新用法)红色高棉认为,知道的越多,思想越复杂越容易反动。于是便不设立文化学校,哪怕技能学校也,其教育的职业内容也需要再三考量。并且收缴所有书籍乐谱以及对外通信设备,进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呈现。
该作品之所以描写红色高棉无所不细,却很大原因是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从该时代过来的,可能那个时代平等的也只有那种窒息那种绝望那种刻骨是平等的。平等的痛苦的记忆。
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品中对于电影的评价“为什么电影中总是在丰收,而我们却没有呢:为什么电影总有那么多粮食,而我们却要挨饿呢”“干部们总是饿不到的,这很奇怪,明明是‘平均’配给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呀,电影中为什么一直在丰收?而现实却总是在减产。是啊,明明是公平平均分配,干部为什么可以容光焕发,而我们却骨瘦如柴,面如死灰。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这是一部简单的动画,但这亦是一部深刻的动画,一部复杂的电影。电影作为时间的艺术,我想也可以保留记忆吧。那么,这部电影的意义,可能就是让这份记忆传承下去,把这份伤痛的记忆传承下去。毕竟,以史为镜,可鉴兴衰。